利用文物资源 发挥阵地作用
——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暑期“当一回新四军夏令营”纪实
7月9日,由浙江省德清县洛舍中心学校学生组成的第一期“当一回新四军”夏令营,在长兴县槐坎乡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进行隆重的开营仪式。
1943年,新四军在长兴西部山区建立抗日根据地。1945年3月,新四军挺进武(康)德(清)县,相继在洛舍等地开辟抗日根据地。短短两三个月的时间,洛舍人民第一次认识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新四军奉命北撤时,洛舍大街西侧站满含热泪的人民群众达两里路之长……。洛舍中心学校师生几年来对“新四军在洛舍”德育资源进行挖掘、开发,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为了更深入地开发本地德育资源,为了使广大学生都有一个较深切的体验。该校组织了四期暑期“ 小铁军夏令营”活动,近200名学生参加此次活动。
夏令营的三至六年级学生按照部队编制,身着新四军装、头戴军帽、肩扛“当一回新四军”夏令营营旗,高唱《新四军军歌》,步伐整齐地步入长兴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广场上。开营仪式后,这些小铁军战士又唱起了为这次夏令营创作的《小铁军夏令营之歌》:“队旗迎朝阳,歌声传四方,小铁军夏令营开跋槐坎乡……”
当天下午,小战士们参观了纪念馆。讲解员由长兴县槐坎中心学校的新四军小战士担任。相同的年龄段,同学们倍感亲切。当看到新四军解放武康、德清的消息在当时延安出版的《解放日报》上刊登时,同学们异常激动。是啊!革命圣地延安也密切关注着德清的抗日形势。咦!这里是新四军苏浙军区在各地的党组织联络网,我们武德县也是其中之一,啊!这里是我们洛舍中心学校对面民宅墙上的新四军宣传标语:“失足人士来归,一律准予自新”“苏浙军区特R政”……
最使小战士激动不已的,是看了新四军十六旅48团卫生队护理员徐昌胜烈士的介绍。年仅13岁的徐昌胜,在一次掩护伤病员和药品转移的战斗中不幸被日寇抓获,起先日本鬼子以为他是小孩,用钱和糖果引诱他说出伤病员的情况来。遭拒绝后敌人残忍地用剪刀剪掉他的耳朵,可徐昌胜始终宁死不屈,壮烈牺牲。不同时代的同龄人,在这个特定时空里“碰见”了,看着徐昌胜充满稚气的笑脸,除了具有军人的英武外,还不是与在玻璃橱窗外的同学们一个样:天真、活泼!难怪小营员金辉同学不无感慨地说“我们都是13岁,多大的差别啊!我们有时还感觉不到幸福!”
晚上,师生们在长兴槐坎中心学校教室听“新四军老战士刘玉玺讲那过去的事情”事迹报告。刘玉玺老人少年参加八路军,后来随军打到江南,部队改编成新四军。他南渡黄河、挺进大别山,在江南开辟抗日根据地等,曾经历数次生死战斗,战功卓著……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多好的革命老人,现在他还多次申请,逝世后献出遗体作医学、科学研究与器官移植,什么叫崇高?真实的具体的事就摆在我们面前:少年从军,身经百战,还将献出自己的身体,全身透亮,这就是崇高!同学们真切地看到了做人的榜样,也体会到做人的责任和使命。
仰峰岕村是当年粟裕司令员的司令部,是粟裕战斗生活的革命根据地。小战士们分五个班,深入农家进行调查采访。穿着灰色军装的小战士东一堆西一丛或提向或记录,多么专注和认真,这里的爷爷奶奶们也都习以为常地向孩子们讲述当年那星星点点有关新四军战斗生活的小事。在孩子们看来,这些小事却是多么珍贵,多么令人兴奋!
84岁的韩时珍爷爷耳有点儿聋,但精神瞿烁,身体硬朗,他讲了粟裕将军平易近人,还在屋后的荒地上栽种蕃茄、青菜。楚青夫人也携幼儿参加拔草锄苗的简单劳作,她抽空还到新四军被服厂缝缝补补。新四军进驻槐坎、白岘乡,日本鬼子对解放区实行封锁政策,想冻死、饿死、困死新四军,可新四军发扬“南泥湾”精神,自力更生、生产自救。为了不加重山区粮食危机,新四军的军粮几乎全部从大山西边的安徽广德的新杭一带运来。仰峰岕村山高地少,交通闭塞,百姓生活艰难。韩时珍当时二十出头,经常为部队挑这挑那,挣点儿钱养家糊口。新四军买卖公平,从不托欠挑脚钱。我们的尖刀班陆利新、梅森红等小战士只是三年级学生,不懂什么叫减租减息、生产自救,可他们歪着小脑袋不时发问,不断打断爷爷奶奶的讲述,这些爷爷奶奶们并不介意,还摸摸这些孩子的头,笑得连眼睛都眯成一条缝。
宣传班朱梦露和侦察班的姚静怡竟闯入一家农户内宅,采访到一位曾与粟裕为邻2年的王顺堂老人。当时王顺堂住在军区司令部(粟裕旧居)隔壁。尽管粟裕为了安全起见很少接触人,但当时二十岁左右的王顺堂很得粟裕的疼爱。王顺堂家一贫如洗,是个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雇农。粟裕关照部下有什么力气活儿多让王顺堂去干。有一次,粟裕竟把挑军饷的重任交给他去做。当时安吉梅溪的新四军部队也是属苏浙军区领导,部队的军饷要军区拨给。挑军饷担子虽不重(两小麻袋银元),但责任重大,上千人队伍的军饷容不得半点闪失。从仰峰岕翻山越岭到安吉梅溪,要走上百里的山路,山高林密,满地荆棘,要一天半时间方能到达。王顺堂挑着银元走,前后有两名新四军战士加以警戒。王顺堂送完军饷回来,粟裕司令在门口握住了他的手说:“你辛苦了。”
解放后,粟裕睡过的木床连同一些地产、山产,一并分给王顺堂。一九九九年,政府征集革命历史文物时,动员王顺堂把这床捐给纪念馆。起先,王顺堂还有点舍不得,因为这是粟裕将军睡过的,这比什么都重要,后来经在乡政府工作的女儿的劝解,他才无偿献出。
当问到军民关系时,老人们讲新四军战士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些年轻战士从不进入百姓内室,经常与百姓谈家常,帮助群众割麦、坎竹、打稻、种田,甚至还经常帮助房东抱孩子。
老区人民把年轻的战士们当作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兄弟。老人们说,房东们经常把粽子、圆子等好吃的东西留给战士们吃,争着给战士们洗衣服……
当时仰峰岕300多口人,虽有地主(军区司令部就借住在沈家大院内),但沈家是抗战时期的开明地主,因此,谁也不会把新四军的情况讲给外人听,更不会讲给外地的陌生人听。新四军驻扎整整两年(1943年10月——1945年10月),没有发生过有关泄露司令部的事件。
对这些小新四军战士的到来,仰峰村农户都笑脸相迎,对小战士们走家串户,东询西问也总是给予热情好客的接待和回答,特别如宣传班的几位同学,东家出,西家进,采访的时候总是问个没完没了,看到孩子们那股认真劲,有位姓韩的大爷说:“小新四军战士来过好几批了,可你们这批小战士对这里当年的情况问得特别认真。被你们盯上了,我们就得把麻袋角里的东西全都倒出来。”
中午时分,我们步行经过仰峰水库,在长山岕的长满毛竹的缓坡上埋“锅”造饭,其实是叠鹅卵石,烧竹筒饭。这漫山遍野的毛竹林,有埋不完的“锅”,烧不完的薪,取不完的水。趁着往竹筒里灌米、灌水的速度慢,与其在这里等候,还不如脱了鞋袜,卷起裤腿,挽起袖子,到潺潺而流的小溪里抓鱼摸蟹,垒水坝造瀑布去。收获最大的就是那些男生,矿泉水瓶截了半截,小鱼小虾小蟹装在瓶子里,老在女生眼前晃悠,馋得那些尖嘴利牙的女生只好放低姿态,央求男生教她们几招或送她们几条。清澈荫凉的溪水从小脚丫边流过,从手指缝间滑过,真想在溪水里打几个滚……有了!我们何不来一个“西双版纳”的泼水节。孩子们欢笑着,追逐着,躲避着,吆喝着。这下可急坏了带队老师:“小心脚下石头!”可小溪里的石头就是那么圆浑、温和。这时有几个老师也按奈不住,加入了溪涧水战的行列……
经过水的洗礼后,马上就投入火的考验。第一次烧竹筒饭,被烟熏火燎那是小事,最关键的要经常翻滚被火烤得滋滋叫的竹筒。有时弄得灶塌火灭,这下可忙坏了几个男生,他们拿着发烫的卵石,垒一块就呼呼地往手上吹气。有时用手擦一下脸,这下惹得大家笑弯了腰——什么?变成了一只只花脸猫了!
开饭啰!用砟刀一劈,哇赛!好香啊!于是大家席地而坐,把半爿竹筒放在地上,用筷挑着这热腾腾的带着毛竹清香的饭粒,一口又一口,不用菜肴也能狼吞虎咽。小战士们吃得满头大汗,这时已不讲什么军容军纪了,脱下军帽,敞开军衣,有些同学还拿着饮料瓶,“干杯!干杯!”地吆喝着。当然,有好些竹筒烧的是夹生饭。主要原因是放多了米或者烤时竖着少翻动。其实生米不生,吃起来用力咀嚼后却有另一股香味。
饭后,摸摸这涨鼓鼓的肚皮,眼睛还不时地看着这焦糊糊的竹筒里那白花花的米饭。下次,立夏节野炊活动时我们也烧竹筒饭……
尖刀班里都是些小不点的三年级学生,炊事班的却是些五、六年级的男生,真是大材小用,难怪军事游戏的“抢占阵地”和“抓俘虏兵”等,炊事班的男生包揽了这两项的冠军。看他们神气活现的样子,又可气又无奈。
掷手榴弹后,就进行模拟支前抬担架比赛。在长兴的抗日四大战役中,除杭村缴大炮战役外,其他战役,长兴人民拿着竹编,绳编的担架,送弹药,救伤员,在枪林弹雨中支援前线的新四军作战。今天,我们也抬着担架,飞速穿行在竹林间的小道上。抬着几个小“伤员”,大家还是轻松自如,抬几个大号,可把些小战士累苦。四个不行六个人抬,总之再苦再累也不能摔着“伤病员”。后来,这些孩子疯起来了,硬拉几个教师当伤病员,担架员由六个变成八个,一个个担架像蜈蚣一样穿梭于竹林间、山道上,摄影师忙把这镜头摄下来……
晚上,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的操场上挤满了围观的温塘人,场中央的沙堆上堆起了劈柴。场周围彩旗飘扬,《新四军军歌》和战争时期的少儿歌曲不时地响起。凉风习习,满天星斗, “小铁军夏令营”的营员们,戎装待发,英姿飒爽,分五个班端坐在篝火两旁,这时两侧香樟树上的探照灯把会场照得如同白昼。
篝火晚会开始,小战士们起立高唱《小铁军夏令营之歌》。晚会的文娱活动在两个小战士主持人的串联下井然展开:有歌颂新四军老战士蔡炳宏的诗歌朗颂;有反映抗战初期省政工队发动抗日宣传活动的相声;有独唱、组唱的少儿革命歌曲……其中,《新四军东进洛舍组歌》最让人兴奋。胖墩墩的304班施奕旗和401班的小夜莺姚静怡的组歌主持,可以说是珠联璧合。从《大刀进行曲》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从《军队和老百姓》到《解放区的天》;从《游击队歌》到《红星照我去战斗》,把晚会推向高潮。主持人把近年来挖掘“新四军在洛舍”地方德育资料与这些革命歌曲有机地组合起来,在当年新四军苏浙军区总部这块土地上演绎,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吕伟宏馆长在晚会结束前给予充分的肯定:你们洛舍中心学校的夏令营不仅是到老区来体验生活,寻找当年新四军的足迹,而且还送来了洛舍的“土特产”,这个“土特产”,那个“土特产”,千百个“土特产”,就丰富了新四军在苏浙皖地区战斗、生活的生动资料,使人们对新四军有具体、感性的认识,使铁军精神,铁军业绩代代传颂,代代继承……
篝火晚会在歌曲声中、在小战士们用手牵着一个大圆圈的欢快的舞步中、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