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粟 裕 |
|
 粟 裕 1907年8月10日生于湖南会同坪村乡枫木树脚村。侗族。192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5月加入叶挺任师长的国民革命军第24军教导队,同年6月转入中国共产党,8月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1月参加湖南起义,4月随队转移到井冈山。1930年12月起率部参加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1934年7月任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参谋长,艰苦转战闽浙赣皖边。1935年2月任挺进师师长,同政治委员刘英一道,率500余人挺进国民党统治的腹地浙江,开辟了浙南游击根据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所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1938年4月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先遣支队司令员,率部向江南敌后挺进,执行战略侦察任务。6月首战韦岗告捷,巧战小丹阳,奇袭官陡门。1939年11月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副指挥,协助陈毅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新四军东进北上、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在开辟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同时,积极向长江以北发展。1940年7月率部渡江,挺进苏北,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副指挥兼参谋长。10月参与指挥黄桥战役。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1师师长、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2年9月任中共苏中区委书记。1944年3月组织实施车桥战役,创造了华中敌后歼灭战的范例,实现了苏中抗战形势的根本好转。同年12月率部南渡长江,执行南进任务。1945年1月任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随即组织指挥天目山战役,以运动战的形式挫败国民党顽固派军队三次大规模进攻,巩固并扩大了苏浙皖边抗日根据地。8月任中共苏浙区委书记,领导苏浙军民对日伪进行战略反攻。 日本投降后回师江北,任新成立的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1945年12月指挥高邮战役,歼灭拒降的日伪军,使华中、山东解放区连成一片,为迎击国民党军的进攻创建了条件。1946年6月内战全面爆发后,针对中央军委制定的太行、山东、华中三支大军同时出击外线、准备打大仗的计划,提出华中野战军先在内线解决当面之敌,再转至外线作战的建议,得到中央军委的充分肯定。7月发起苏中战役,以3万余人迎击12万美式装备之敌的大举进攻。他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率部南征北战,在一个半月内七战七捷,歼敌5.3万余人,为解放战争初期的战略指导提供了实战经验,12月至翌年1月相继指挥宿北战役和鲁南战役,取得一次歼敌5.3万余人的空前胜利。1947年1月下旬,山东和华中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他任副司令员。随即指挥莱芜战役,在运动中歼敌7万余人,再创解放战争一次战役歼敌数量的新记录,粉碎了国民党军对华东解放区的全面进攻。5月在孟良崮战役中,积极创造战机,改变以往寻歼弱敌、翼侧之敌或孤立之敌的惯例,采取“虎口拔牙”的战法,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胆略,从敌战线中央割歼国民党军号称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74师,挫败其对山东的重点进攻和“鲁中决战”计划。陈毅热情地赞扬道:“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记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 1947年7月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后,为配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同陈毅一起率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进军鲁西南,由内线作战转入外线进攻。9月指挥沙土集战役,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57师。1948年,针对中央军委命其分兵进军江南的指示,三次提出暂不渡江、集中兵力在黄淮地区打大仗的建议,被中共中央采纳。5月,陈毅调中原军区,他恳请中央同意陈毅继续留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自己任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6月至7月组织实施豫东战役,采取围城打援战法,歼敌9万余人,打乱了国民党军的防御体系,有利于进一步发展中原和华东战局。9月指挥济南战役,仅用8天时间即攻克设防坚固的济南城,全歼守敌10万余人,开创了人民解放军夺取重兵防守的大城市的先例,并使华东、华北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为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9月24日济南战役结束的当天,即向中央军委建议乘胜举行淮海战役。11月8日淮海战役发起后的第三天,又提出扩大战役规模,在徐州附近歼灭国民党军主力的建议,为使战役发展成战略决战起了重要作用。战役中,指挥所部围歼黄百韬兵团和杜聿明集团共44万余人,占歼敌55.5万余人总数的近80%。1949年4月率部作为主力参加渡江战役,突破长江防线后快速突击,攻占国民党政府所在地南京,并将敌5个军围歼于郎溪、广德地区。5月指挥上海战役,一举歼敌8个军15万余人,成功地实现了“既要歼灭守敌,又要保全上海”的目标。从七战七捷到上海大捷,粟裕百战百胜,所向无敌。他以独创的和卓越精到的军事理论观点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并以高超和炉火纯青的军事指挥艺术实践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成为人民解放军最杰出的优秀将领之一。 渡江战役结束后,先后任上海市军管会副主任、南京市军管会主任、南京市市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1951年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54年任总参谋长。1958年9月后调任国防部副部长兼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协助院长叶剑英领导建院工作,“文化大革命”中曾任国务院业务组成员,参与领导地方经济建设。1982年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4年2月5日在北京病逝。其主要著述收入《粟裕军事文集》。
|
|
|